《李梦阳·菊花》原文及赏析

【导语】:

  《菊花·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  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  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  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自古以

  《菊花·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李梦阳

  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

  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

  细开宜避世,独立每含情。

  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

  自古以来,写菊之作往往都是借物言志抒情之笔。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所写《菊花》却另有平白清朴的底韵。

  菊花与别的花卉明显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它的花,开在肃杀的凉秋,开在百花纷谢之时。诗中“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一句,不仅从总体上概述出这一时令性的特征,而且也为勾勒菊花不同凡俗的优雅气质做了铺陈。进而刻画它“凌秋”斗寒,“饮露”清秀的风姿,并以一个“缘”字,揭示了菊香馥郁的内在品质和冷露清秋外部环境的有机联系。写到此处,诗的作者没有止步,又陡转笔锋,由外及内,因实而虚,剥落外壳,去透视菊花的高洁情态:那缓缓张开的花瓣,正适宜躲避世间的炎凉;单枝独茎,却怀蕴着孤赏自怜的情愫。在这里,诗人用蘸着感情的笔在写花,也是以满腔的情感在写人,而写人又隐匿在写花之中。把自己淡雅的审美情趣相统一的感情,外化成“独立”、“含情”、“细开”、“避世”的芳菊,使它这种特有的情调,渗透进菊的风彩、芳香和内在气质的多重表象。从而让读者不能不顺着这条感情的藤葛,去攀寻诗人的个人经历。

  李梦阳在历史上不算是名蜚绩著的人物。人们仅知道,在他主要活动的正德年代(1506—1521.明武宗朱厚照年号),始逢明王朝由兴入衰的转折时期。由于他反对宦官刘瑾弄权而被诬下狱,丢了户部郎中的官职。自然,他曾饱尝了人世的悲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铸造自身的人格中,往往偏重于历史的使命意识和道德价值,于是形成了一个越被上层排挤、疏远、迫害,却越发忠诚的怪圈,而仅对起于祸端的某个权势“小人”,怀有刻骨铭心的憎恶。这种憎恶又转化为不肯俯首屈就的“傲骨”“刚锋”。他们个人境遇的失落,也往往借助于某种物(主要是植物)的形态作为参照,使内心感受通过物态得以外化,抒发其不与世俗合流的志节和情操,以取得在心理上的平衡。

  李梦阳的《菊花》诗就是如此。他的主观情志是同菊花的气质融合一起的,这里菊花的品格已经成为诗人情志的物化,而诗人的情志则是菊花品格的灵魂,物情合一,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

  如果说在诗的前六句里,不同流俗,凌秋独健的芳菊,是诗人自己人格的化身,那么他在这首诗的最后,以“可道蓬蒿地,东篱万代名”一句作结(“蓬蒿地”指村野田园;“东篱”见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古人曾有采菊服食,以求长寿的习俗),谨以采菊东篱,躬身田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自况,便是进一步印证他独立于混沌人生、不向威势权贵降服的气节。这是难能可贵的。

  时代变化了。在今天,古人许多写菊花的诗都被我们赋与新的生命力,并给我们留下文学欣赏的价值。菊花,绚丽多姿的菊花,正以全新的风彩装帧我们的生活,在融合我们的时代。

相关推荐
  • 《方九功·菊花》原文及赏析
  • 《张孝祥·鹧鸪天咏桃菊花》原文及赏析
  • 《朱熹·九日登天湖以菊花须插满头归分韵赋诗得归字》
  • 《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原文及赏析
  • 《刘禹锡·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原文
  • 《李纲·渔家傲九月将尽,菊花始有开者》原文及赏析
  • 杜甫《叹庭前甘菊花》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 金河仁《菊花香》读后感(三篇)
  • 《野菊花》读后感(三篇)
  •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读后感(三篇)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