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声之·桂花》原文及赏析

【导语】:

  《桂花·桂花》咏桂花诗鉴赏  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断

  《桂花·桂花》咏桂花诗鉴赏

  吕声之

  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夸桔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断郤生手,万斛奇香贮锦囊。

  吕声之,字大亨。宋代新昌(今属江西)人。官宿松尉,徙平阳丞,终昭信军节度使。以诗名世,有《沃州杂咏》。他的这首盛赞桂花的七律写得很有特色。

  诗的开端便直接称颂桂花是非同寻常之花。“独占三秋压众芳”,“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何夸桔绿与橙黄。”那一向以桔之绿橙之黄而夸口的,在桂花面前也要缄默不语了。因为桔绿橙黄固然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仍不能同桂花相比。这里运用的是衬托之笔,突出桂花的非同寻常。那么,冠压群芳的高妙之处究竟是什么呢? 连桔绿橙黄都难以夸口的原因在哪里呢?“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就是一个回答和说明。原来这桂花不是凡俗之物,乃是天上月宫中仙物分种下界的。正如杨万里诗所说“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月桂》)当然其香飘天际也就是压众芳的根蒂所在了。这里作者巧妙地借喻桂乃月宫仙种,说其香飘自天际一语既含非凡界所有之意,也包含有浓烈久远之意,可谓一语双关。在点明桂花香压众芳、不以色取胜之后,作者又转而描绘桂花的外在整体形象。“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丛偏带晚烟苍”一联不同于上联流水对,而是以形象“清影”、“秋露白”与“新丛”、“晚烟苍”相对。写出了秋露之中,傍晚之时,桂花清影显得神清气爽、郁郁苍苍的气韵,令人想见其形,与上联天际香相应,可谓形神兼备。写诗贵在虚实相间、有机结合。这两联对桂花的香与形的描绘就可以说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有虚无实、显得轻浮,有实无虚显得板滞。唯有二者结合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者不仅抽象(虚)地说桂花独占三秋压众芳,而且通过其香、其形的描绘来充实补足。即使抽象地表述句中也有“桔绿”、“橙黄”实际形象作衬托,可谓虚中有实。在描写桂花香与形的两联也是如此。结尾“高枝已断郗生手,万斛奇香贮锦囊”句意思是桂花高枝已被当代英才折在手,而其花囊之中竟能贮有万斛(hu胡)之香。怪不得香飘天际,压众芳呢。郗生原指《晋书·郤诜传》中郤诜举贤良对策第一,自谓“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吕诗这里说桂花高枝已被郗生所折,是借郗生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与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桂花不以色彩取悦于人而以其香气浓郁沁人心脾。诗家咏桂立意也往往从这点着眼,吕声之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赞美桂花之香。开头一句没有明说,只是暗点。颔联点出“天际香”。颈联又宕开一笔,转至整体形象刻画。结尾以“万斛奇香贮锦囊”照应首联,实乃“香”字贯穿始终。从写作技巧上看,虚实相生,首尾呼应。灵活用典,杂以传说,乃至夸张笔法,使得这首咏桂花诗颇具特色,可称是较好咏物之作。

相关推荐
  • 《杨炎正·桂花》原文及赏析
  • 《高文虎·人剡咏桂花》原文及赏析
  • 《谢懋·霜天晓角桂花》原文及赏析
  • 《朱松·月桂花》原文及赏析
  • 《桂花雨》的读后感(三篇)
  • 《桂花雨》读后感(三篇)
  • 萧丽红《桂花巷》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桂花巷》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 林清玄《菊花羹与桂花露》原文及赏析
  • 琦君《桂花雨》原文及读后感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