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贺《南山田中行》原文及赏析

【导语】: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这首诗以秾艳的色彩、幽

  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

  这首诗以秾艳的色彩、幽冷的笔触绘就一幅令人目乱神迷的“南山秋景图”。

  起三句总揽全局,勾勒出 “南山秋景图”的基本轮廓。两短句写秋野空旷,秋风萧瑟。唯其空旷,才给人以明净之感; 唯其萧瑟,才给人以惨白之感。所以,“明”、“白”二字,下得肖而活,奇而切。一长句写秋水弥漾,秋虫微吟。“漻漻”,形容水之清深; “啧啧”,模拟声之轻细——连用两个迭音词,使得诗句更富于节奏感。这里,作者不仅注意到画内色彩的调配,而且还辅以画外的音响,从而使作为“无声诗”的画与作为“有声画”的诗融为一体。

  四、五句着力凸视“秋景图”的一角——山上之景。“云根”,释义不一。据《锦绣万花谷》: “唐人多使云根为石,以云触石而生也。”因而,清人姚文燮讥作者既云“云根”、又云“山上石” 为重复。清人王琦则认为,“云根”一语出自晋张协诗:“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玩其文义,“盖谓云起浓郁处,原不作石字使”。(见《李长吉歌诗汇解》)似以王说为是。“冷红”,谓花,以其开于秋露之中,故曰 “冷红”。在一片云障雾绕中,依稀可见岩石上布满翠色宜人的苔藓; 而与此相映衬,鲜艳而娇弱的红花则不胜秋风侵袭之苦,露珠点点,宛如多情的少女泪水涟涟。加上这一笔,画面上顿时升腾起缕缕愁云恨雾,氛围既趋于幽冷,色调亦归于迷幻。

  六、七句显示 “秋景图” 的另一角——田野之景。“荒畦”,非谓不毛之地,而是指荒野中的耕田。“蛰萤”,非谓萤虫蛰伏于低处,而是指萤火遭遇冷气,光不甚明。“叉牙”,犹叉丫,形容稻子的茎叶横七竖八地向四周伸展。“陇径斜”,则揭示田间的小路同样不成规则地向前方蔓延。时当深秋九月,随着谷穗的成熟,稻子的茎叶变得枯黄而凌乱,而几只残萤缓缓地飞行在枯黄的茎叶间、斜逸的田埂上,散发出点点并不耀眼的光亮。这既在迷幻的境界中掺入了实景,也给幽冷的氛围带来了一抹暖色。

  八、九句由中景化为特写,摄下两个幽极凄绝的镜头: 从岩石的缝隙中汩汩流出的泉水,滴落在沙地上,发出沉闷而滞涩的声响; 象漆一样黝黑发亮的磷火则在松林中闪烁和游荡,一眼望去,犹如点缀于枝头的松花。这里,“泉滴沙”,乃作者独运灵光之笔: 不言泉水如何澄澈空明,却摹写它“滴沙”时的迟滞之态和幽咽之声,是为了突出此泉此水的个性,避免蹈常袭故。“鬼灯如漆”,想象诡异,给人以阴风习习、鬼气森森之感。“点松花”,则于阴森中见明妍,完成了熔铸此诗的“冷艳” 风格的最后一笔。

  纵观作者展示给我们的这幅“南山秋景图”,虽然斑驳,不失明丽;尽管幽冷,犹见清新,因而它集中体现了李贺诗的独特风貌。

相关推荐
  • 唐·李群玉《南庄春晚二首》原文及赏析
  • 唐·柳宗元《南涧中题》原文及赏析
  • 唐·朱庆馀《南湖》原文及赏析
  • 唐·储光羲《咏山泉》原文及赏析
  •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及赏析
  • 宋·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原文及
  •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及赏析
  • 清·沈德潜《夜月渡江》原文及赏析
  • 宋·韩驹《夜泊宁陵》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