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原文及赏析

【导语】: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袁枚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五十年(1785)两次到桂林,尤其是后一次,尽情饱览了桂林的奇山异水,留下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袁枚于乾隆元年(1736)、乾隆五十年(1785)两次到桂林,尤其是后一次,尽情饱览了桂林的奇山异水,留下不少名章俊句,讴歌桂林山水的神姿仙态。这首七绝,约写于乾隆五十年,用明白如话的律句,直写诗人乘船从桂林逆流而上至兴安,沿途上对清澈的漓江水的深刻印象。

  兴安在桂林东北方六十多公里处,地势较高,碧水横流,漓江就发源于兴安猫儿山。源头有湘漓分派的奇景,有名扬中外的灵渠。但对这些众口争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诗人此时都视若无睹,他的心完全被漓江吸引住了,他只瞩目于船底的水、水底的山,极力渲染出一个字: 清。

  漓江水确是极清的,尤其是兴安源头未受污染的那一段。如何状写出它的清呢? 诗人不从“水”这个主体着笔,而从客体“青山”落墨。说“青山簇簇水中生”,仿佛簇簇青山都是从水里生出来的,可见倒影极清晰,极真切,也就可见水是何等的清澈,何等的明净。

  但这样写,还只写了漓江水的形,写不出它的神。为了追逐漓江那若离若合的神光,捕捉漓江那若隐若现的韵致,诗人先写幻觉: “分明看见青山顶”,然后写出貌似荒诞而实际极其真确的感受: “船在青山顶上行”。这样悖理的状写,目的只是为了突出漓江的清,写出漓江之清留给诗人的深刻的印象。

  这样以山写水,以幻觉写水,前人诗里也曾屡见。如唐人诗: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宋人诗:“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野望》)但它们所写的对象不同,吟咏的着眼点也不在水的清浊。袁子才以漓江水入诗,抓住漓水的特点(清)来运用这种写法,用活了,水也写活了,而“清”这个无形、无声、无色、无嗅的概念,也形象地具体地写出来了。此外,诗人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刻意求新,四句诗中,一再出现“水”,三次用到 “青山”,但却无重复贫乏之嫌,反而造成一种逼肖民歌的效果。总之,重在感受,用语真率,这首小诗,可以看作是诗人“性灵说”的一个实践。

相关推荐
  • 宋·张栻《石濑》原文及赏析
  • 宋·张栻《石濑》原文及赏析
  • 明·汤显祖《石门泉》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禹庙》原文及赏析
  • 唐·李白《秋下荆门》原文及赏析
  • 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原文及赏析
  • 宋·释道潜《秋江》原文及赏析
  • 唐·薛涛《秋泉》原文及赏析
  • 清·潘高《秦淮晓渡》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