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澄中《登太华寺大悲阁望滇池》原文及赏析

【导语】:

  香台高拥万山平,无数烟云涧下生。  杯底岚光浮太华,檐前秋色挂昆明。  空余战垒悲戎马,似有霜风动石鲸。  我醉欲留归路晚,湖中鸥鹭棹歌声。  太华寺,一名佛严寺,在云

  香台高拥万山平,无数烟云涧下生。

  杯底岚光浮太华,檐前秋色挂昆明。

  空余战垒悲戎马,似有霜风动石鲸。

  我醉欲留归路晚,湖中鸥鹭棹歌声。

  太华寺,一名佛严寺,在云南昆明太华山腹。寺中有碧莲室、缥缈楼、思召堂、一碧万顷楼,为清康熙年间所建,又有大悲阁,为明僧铉鉴建造。登楼可以远眺滇池,碧波万顷,尽收眼底,为风光佳胜之地。

  这首七言律诗入手擒题。首联描绘太华寺大悲阁所处形势。佛门“香台” 自是切大悲阁,“高拥”与“万山平”形成“高”“平”相较、对比鲜明的反差,显示了一阁兀立、万山苍茫的雄伟气势。自大悲阁俯视,见到的是“无数烟云涧下生”——涧流纵横和云烟缭绕。这两句一取仰角,一取俯角,共同烘托出大悲阁突兀峥嵘、苍茫独立的形象。先声夺人,吐属不凡,颇见绘形取景的卓荦不群以及作者胸中的万千丘壑。

  颔联最是全诗警策。从写景的层次看,诗从俯仰的视角收束到“杯底”“檐前”,从宏观和全景的描写转而为微观和特写。精采的是这微观和特写,其摄形取景仍然是全方位和广角度的。诗有副题: “时范公招饮”。于是作者在俯仰眺瞩之余,巧妙地将饮酒与欣赏山光水色扣合在一起,写出了“杯底岚光浮太华,檐前秋色挂昆明”的佳句。“杯底”“檐前”都是事物的细小者; 太华、昆明则是远眺近瞻景物的硕大者。太华山的岚光是那样迷离不居,却浮动于杯底的滟滟酒浆之中,山色空濛,竟于杯酒中无意得之; 昆明城的秋色是那样博大宜人,却隐约于大悲阁檐前一角,只略微显现她那醉人的风采,犹如美人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两句同是即小见大,微观中显宏观,浓缩满山岚光与一城秋色于杯底檐前; 两句又同时写出了山光秋色的流动变幻和朦胧隐微之美,可以触发读者许多美妙的联想。

  颈联借景抒情,承上启下。“空余战垒悲戎马,似有霜风动石鲸”,使事用典于不即不离之间。据诗的副题,此诗为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招饮时作。范承勋始督滇黔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见《清史稿《疆臣年表》),上距清廷最终平定吴三桂的叛乱,攻克昆明不过五年,因此这里的 “空余战垒” 自是有所见而发; “悲戎马” 云云,包含着诗人对这场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的悲天悯人之意。这两句显然脱胎于杜诗。杜甫《秋兴八首》之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汉武帝凿昆明池,治楼船,习水战。据《西京杂记》: “昆明池刻玉石为鲸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鬐尾皆动。”本诗从上联的昆明城联想到昆明池, 再以昆明池比喻滇池,想象滇池中似亦有“石鲸鳞甲动秋风”。隐隐约约,真真幻幻地笼罩着战争风云,跃动着兵戈楼船。这里的绾合关涉真是一言难尽,运用杜诗溶化无迹。它即景抒怀,虚实相生,融和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语浅近明白,诗意含蓄不露,颇有咀嚼的余味。

  “似有霜风动石鲸”一句中已经出现了滇池,于是诗人便借着滇池中悠然自得的鸥鹭和唱晚的渔歌,在尾联中流露出不期荣达,欲赋归去的意愿。他是云贵总督范承勋招饮大悲阁的座上客,或许总督大人对他透露了有所借重之意。“我醉欲留归路晚,湖中鸥鹭棹歌声”便是婉言的辞谢。

  这首诗从太华山写到大悲阁再归结到滇池,从前四句写景到五六句即景抒情而最后以述怀作结,却又顺势带出湖中鸥鹭翔游,棹歌欸乃之景,技巧娴熟,圆转自如。诗中有警策的佳句,有巧妙的用典,既现气势,亦显玲珑,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
  • 清·周实《登山》原文及赏析
  • 唐·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 宋·萧德藻《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原文及赏析
  • 宋·苏轼《登州海市并序》原文及赏析
  • 清·黄遵宪《登巴黎铁塔》原文及赏析
  •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 魏晋南北朝·鲍照《登庐山》原文及赏析
  • 宋·陈师道《登快哉亭》原文及赏析
  • 唐·岑参《登总持阁》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