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子容《泛永嘉江日暮回舟》原文及赏析

【导语】:

  无云天欲暮,轻鹢大江清。  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  傍潭窥竹暗,出屿见沙明。  更值微风起,乘流丝管声。  永嘉江是浙江境内一条景色秀美的河流,历代诗人为它写下过

  无云天欲暮,轻鹢大江清。

  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

  傍潭窥竹暗,出屿见沙明。

  更值微风起,乘流丝管声。

  永嘉江是浙江境内一条景色秀美的河流,历代诗人为它写下过许多优美的诗篇。六朝诗人谢灵运就在这江中的一个小岛上吟出了“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此诗作者张子容与孟浩然友善(孟有《永嘉别张子容》诗),《全唐诗》存其诗1卷,多为山水纪游之作,其中以《泛永嘉江日暮回舟》为最佳。

  作者日暮泛舟永嘉江,此时正值天高无云,他乘着画有鹢鸟图案的轻舟(鹢是古书中常提到的一种近似鹭鸶的水鸟,轻鹢指前面绘有鹢鸟的小舟),在清澈见底的江上行驶,该是多么赏心悦目啊。天色已暗,应该回舟归去,暮霭降临,炊烟四起,笼罩着两岸和江面,使人感到回程似乎有些遥远。但见一轮皓月倒映在明净如镜的江心,这轻舟好象在银白色的月亮上徐行。不时江边又出现一篁幽竹(潭,此处读作xún,指水边),停船一看,只见枝繁叶茂,连月光也透不进去,竹林深处显得那么寂静幽暗。再往前行,又看见那江中小岛上被浪花冲洗过的沙砾,在月光下闪出点点微光。此时此际,忽有阵阵微风吹来,江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轻舟短棹,乘流而驶,更闻远处丝管声声,与水流之声互相应和,显得格外动听。读完此诗,我们仿佛随着作者一道泛舟永嘉江,领略了一番那里的美景。

  此诗首句“无云天欲暮”,系化用陶渊明诗“日暮天无云”(《拟古》其七)。“欲暮”,谓将暮而未暮。第二句再入题写泛舟江上。正因为“无云”,“欲暮”,所以还能见出 “江清”。第三句从“烟中”见出是傍晚之景,承首句“日暮”。第四句点明“回舟”。“月上行”承上第二句,进一层写江水之清。这一联写出了景色引发的心理上的感觉。第五句写暮色深沉之中,月光照在竹林上的特有景象。这句未提月色,但与第四句之“月”相关,因为无月则四处皆暗,唯其有月,竹林深处才会显得暗黑。第六句“出屿”又点出 “回舟”,“沙明”亦是夜幕中月光映照的结果。这一联主要从视觉上写景物特征。最后两句写晚风送舟,在丝管声中归去,是从听觉上着笔。这样,全诗每一联都紧扣诗题写暮色和江上回舟,因上而生下,因前而有后,错落有致而又章法井然,给人以流利而又凝炼的感觉。

  清人贺裳曾称许“归路烟中远,回舟月上行”一联“甚肖孟(浩然)氏意态”(《载酒园诗话》又编)。其实不光这一联如此,当我们读到“轻鹢大江清”、“回舟月上行” 时,就会想到孟诗“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读到“傍潭窥竹暗”时,就会想起孟诗“石潭窥洞澈” (《西山寻辛谔》)。而全诗以生动逼真的刻划,从视、听和心理感觉上描绘出一种引人入胜的优美境界,又的确有孟浩然山水诗的韵味。

  

相关推荐
  • 唐·羊士谔《泛舟入后溪》原文及赏析
  • 清·厉鹗《泛舟鉴湖》原文及赏析
  • 明·李梦阳《浮江》原文及赏析
  • 清·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原文及赏析
  • 唐·丁仙芝《渡扬子江》原文及赏析
  • 明·陈子龙《渡易水》原文及赏析
  • 清·翁方纲《渡海中流作》原文及赏析
  • 宋·李光《渡海二首》原文及赏析
  • 唐·武元衡《渡淮》原文及赏析
  •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