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隐士》原文及赏析

【导语】:

  先生骨相不封侯①,卜居但得林塘幽②。  家藏玉唾几千卷③,手校韦编三十秋④。  相知四海孰青眼⑤? 高卧一庵今白头⑥。  襄阳耆旧节独苦⑦,只有庞公不入州⑧。 

  先生骨相不封侯①,卜居但得林塘幽②。

  家藏玉唾几千卷③,手校韦编三十秋④。

  相知四海孰青眼⑤? 高卧一庵今白头⑥。

  襄阳耆旧节独苦⑦,只有庞公不入州⑧。

  本篇题一作 《寄隐居士》 。隐士其人姓名生平已不可考,但无疑是作者的一位感情甚深、相知甚深的至交好友。诗中由衷地赞美了这位隐士的高情逸志,曲折地抒发了抱负无法施展的深沉叹惜,饱含着真挚动人的知己之情。开篇先反用典故,写友人平生无意于功名富贵,唯愿隐居于山野林塘,隐士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次联赞其学问的渊博: 家藏名贤诗文之多,校勘古代典籍之久。“相知”一联,笔锋一转,感叹以四海之大、隐士已至暮年仍是知音稀少。汉代俗语云: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史记·邹阳传》引)是说有的人相识已久,却互不了解,仿佛新结识的一样; 也有的只是行道相遇,就一见如故。看来,至交好友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其中奥秘何在?正如汉代邹阳所指出的:“知与不知也。”真正的友谊必然是建立在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基础上的。诗人在慨叹隐士知己难逢的同时,也恰恰表明了他正是隐士的不同凡俗的“青眼” “相知”。谢逸生当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间(公元12世纪初) ,乃是所谓“太平盛世”,然而他在屡举不第之后,就绝意仕途,而与其从弟谢以诗文自娱, 时称“二谢” 。据《后村诗话》记载: “ (谢氏)弟兄在政、宣间,科举之外,有歧路可进身,韩子苍诸人或自鬻其技至贵显,二谢乃老死布衣,其高节亦不可及。”可见诗人与卜居林塘而以诗文著述为乐的隐士堪称同调,所谓“同声好相应,同气自相求” (晋·杨方《合欢诗》)。相同的志趣使他们的友谊更为深厚,理解也更为深刻。正因为如此,在尾联中,诗人才能更深入一层,透过隐士悠然自得的生活表象而揭示出其才华不能为世所用的内心痛苦,委婉动情地诉说出在污浊不堪的世俗社会中为保持气节品格而不得不隐逸山野的苦衷。这既是为隐士代言,也是诗人的夫子自道。早在魏晋之际,著名诗人阮籍就曾经感叹地说过: “人知结交易,交友诚独难。”(《咏怀诗》)不为世俗理解的隐士,能有谢逸这样一位心心相印的知己,必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吧。

  此诗前半赞友,后半寄慨,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枯涩抽象,而是语言形象生动,抒情色彩浓郁。诗人巧用典故以赞友寄慨,精当贴切,含蓄蕴藉,尤见艺术功力。

相关推荐
  •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 《点绛唇》原文及赏析
  • 《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 《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赏析
  •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 《得席大光书因以诗迓之》原文及赏析
  • 《别孙信道》原文及赏析
  • 《奉送晁伯南归金溪》原文及赏析
  •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