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导语】:

  宋·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麨〕麦制的干粮。  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

  宋·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麨〕麦制的干粮。

  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徐州知州。元丰元年(1078)春天,徐州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作为徐州知州的苏轼曾率众求雨;初夏降雨,他又率众谢雨。在赴徐州城东石潭祭神谢雨途中,他看到雨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又接触了男女老少各种类型淳朴的农民,心情兴奋,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组著名的《浣溪沙》小词。把农村生活扩大到词的题材中来,这是苏轼的创举。这五首《浣溪沙》宛如一组北宋农村的风俗画,是中国词史上第一次以农民群象为主人公的词作。组词前原有小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这是第三首,写作者在村庄巡视的情况。

  词的上阕侧重描写了词人乍见农民喜获蚕收的情景。“麻叶层层檾叶光”,词人首先看到的是庄稼的长势喜人。不论是线麻还是檾麻,都长得葱茏茂盛,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绿色的毫光,这是路上所见的一派明朗清丽的景色。紧接着写进村所闻,不知是哪一家已开始煮茧了,使全村者飘散着沁人肺腑的芳香!着一“香”字,披露了词人与农民共同的欣喜之情。第三句紧承前句,“隔篱娇语络丝娘”,活现出娇声细语、又说又笑的络丝的妇女们的劳动情景。上阕三句词人灵活地变换描写角度:首句从视觉角度,第二句改为嗅觉,第三句则换成听觉。读之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词的下阕着重表现了作者对农民处于青黄不接之中的体恤关怀之情。一、二句勾画出一幅农村生活写实的画面。一位垂着白发、拄着藜木拐杖的老人,抬起昏花的老眼望着词人,而词人见到的却是老农采摘青青的麦穗捣碎后制成干粮来饱饥肠的情景。面对此情此景,想到徐州已经连续两年闹水旱天灾,于是作者以十分关切的心情“问言豆叶几时黄”,在这—组《浣溪沙》小词里,直接写地方官与农民对话的,就只有这一句。这一句问话看似寻常,却饱含着苏轼对农民深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词人对农民的深切关怀。

  这首小词以作者行踪为线索,上阕是由村外写到村内,下阕又由村内写到村外,显示了词人巡视乡村的行迹。脉络分明,结构严密。

相关推荐
  • 宋·苏轼《浣溪沙》原文及赏析
  • 宋·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原文及赏析
  • 唐·张志和《渔歌子》原文及赏析
  • 元·赵孟頫《渔父词》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维《渭川田家》原文及赏析
  • 宋·陆游《游山西村》原文及赏析
  • 明·高启《牧牛词》原文及赏析
  • 宋·叶绍翁《田家三咏》原文就赏析
  • 唐·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三)》原文及赏析
  • 唐·储光羲《田家杂兴(其二)》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