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常建《宿王昌龄隐居》原文及赏析

【导语】: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王昌龄与常建为同年进士,又于诗有同好,关系很密切。入仕前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王昌龄与常建为同年进士,又于诗有同好,关系很密切。入仕前,王昌龄曾隐居石门山(今安徽含山县境内),诗中所言“清溪”即在石门山内。常建登第后,只做过盱眙县尉的小官,此后便弃官归隐武昌樊山,即西山。归隐前,他曾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这首诗写的就是在王昌龄隐居处的所见所感。

  诗的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写王昌龄隐居的环境很幽美,下有清溪潺潺,上有白云悠悠。“深不测”并不是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溪水流入石门深处,望不见尽头。齐梁时,隐士陶弘景曾赋诗答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因此山中白云便成了隐士风范的象征。第二层意思,常建这里不象陶弘景那样说“多白云”,而言“孤云”,包蕴着诗人此时此地的独特感受。“深不测”是对溪水的描摹,也含有对朋友有无归隐之意的探问。“孤云”分明是在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清人徐增语)王昌龄居官未隐,仍在为世碌奔竞,睹物思人,诗人心头不禁生出一丝隐隐的孤寂感。

  中四句写夜宿王昌龄隐居所见所感。诗人夜宿茅亭,但见一轮明月挂在松树梢头,如水的月华不知王昌龄不在,依然多情来伴。窗外屋边花影扶疏,使人于清寂中感到几分生意,几分慰藉。步入庭院,只见院里长满了药草,路上密布着青苔。此处言说庭院荒芜日久,暗传出主人不在的惋惜和嗔怨。写清光、花影、药院、苔纹,意在唤起王昌龄对隐逸生活高雅情趣的回忆,隐隐表露出诗人对朋友归来的翘盼。

  最后两句,诗人申明自己也将效法前人辞官而去,归隐西山了。“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一“亦”字,也含有婉转规讽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味。

  这首诗终篇赞此劝彼,意寄言外,在平易的景物描写中寄托自己高远的情思,是一篇旨远兴僻之作。

相关推荐
  • 唐·王昌龄《宿裴氏山庄》原文及赏析
  • 唐·顾况《小孤山》原文及赏析
  • 唐·皇甫曾《山下泉》原文及赏析
  • 唐·王维《山中》原文及赏析
  • 金·刘因《山家》原文及赏析
  • 清·丘逢甲《山村即目》原文及赏析
  • 清·姚范《山行》原文及赏析
  • 唐·元稹《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 清·王士禛《峄山即事》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