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咏《终南望余雪》原文及赏析

【导语】: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唐朝科举要考诗,试官出的诗歌叫“试帖诗”,由朝廷现定格式,限用官韵。中唐以前,至少要写四韵八句,中唐以

  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唐朝科举要考诗,试官出的诗歌叫“试帖诗”,由朝廷现定格式,限用官韵。中唐以前,至少要写四韵八句,中唐以后,则规定为六韵。试帖诗有如后来的八股文,大都没有价值,早已不复留传。祖咏这首诗也是试帖诗,却独能留传至今,为人称道,这是极耐人寻味的。

  据《唐诗纪事》载,祖咏在长安应考时,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诗官认为不合格,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都完了。祖咏这首试帖诗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望终南山得到的总印象:秀。终南山在长安南,诗人看到的是北侧(山北侧背阳,故曰“阴”)。此时山上尚有余雪,时令大约在冬末,暖气微侵,严寒犹厉,一个“秀”字,点出了终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第二句,则紧扣诗题,把首句的秀字具象了。为何不是“积雪堆满山”呢? 因为是“余雪”。山腰以下的积雪当已消融,只有山巅高寒积雪尚存,终南山高耸入云,因而所见只能是“积雪浮云端”了。这句诗不仅扣住了“余雪”二字,特别着一“浮”字,写出了山之高峻,同时又描绘出山顶积雪空灵轻盈之状,秀美无比。诗人观察景物之细之准,遣词用字的功夫之深,亦由此可见。仅此二句,诗人已经把“终南望余雪”五字都写到了,但“余”字尚未写尽,诗人便在后两句中尽情发挥“余”字后劲。第三句写雪后天晴,云破日出,树林顶端洒满了明亮的阳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补写了“余雪”的原因:天晴(“霁”)。同时用明亮的色彩与云端的白雪映衬,更增添了终南山的“秀”色。第四句,则由视觉写到感觉,写出了“余雪”造成的后果:“增暮寒”。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积雪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特别是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气会更觉寒冷,身在城中的诗人自然要觉得“增暮寒”了。写到这里,“终南余雪”的秀色不仅尽呈眼前,而且积雪融化所产生的寒气也凛凛然侵人,的确意思都写完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尽而止,绝不画蛇添足,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假苦祖咏也同其他举子一样,为中举硬要拼凑四韵八句或六韵十二句,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首美妙的诗篇了。

相关推荐
  • 王士禛《秋柳》原文及赏析
  • 宋·晏殊《破阵子》原文及赏析
  • 元·王冕《白梅》原文及赏析
  • 宋·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 清·王夫之《玉楼春 莲》原文及赏析
  • 元·彭元逊《满江红 牡丹》原文及赏析
  •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及赏析
  • 宋·苏轼《海棠》原文及赏析
  • 金·李献能《江梅引》原文及赏析
  • 宋·苏轼《水龙吟》原文及赏析
  •  

    手机访问 作品人物网

    热门推荐
    作品人物网郑重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旨在传播更多的信息,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有不合适的地方,请联系本站删除。
    特别推荐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三国演义 儒林外史 金瓶梅 诗经 史记 聊斋志异 楚辞 论语 道德经 庄子 山海经 颜氏家训 曾国藩文集 安徒生童话 格林童话 一千零一夜 伊索寓言 中国寓言 经典寓言 经典童话 成语故事 网站地图 编制招聘网
    为你解读好作品
    作品人物网vrrw.net 2016-2022